滕立章接受法治周末采访谈互联网金融监管

北京雷腾律师事务所    媒体报道    滕立章    滕立章接受法治周末采访谈互联网金融监管

“为你付”平台陷危机:不按时发卡券 退券退款延期

 

  法治周末记者 罗聪冉

 

 

  “在‘为你付’购买卡券后,平台多次以技术问题不发放卡券,严重欺骗消费者。拨打客服电话也无人接听,要求平台及时返还卡券或者退款。”

 

  近日,多名消费者在网上投诉,自2018年3月开始,“为你付”平台出现不按约定时间发放卡券的问题;部分消费者在申请退券后,钱款也迟迟不到账。

 

  法治周末记者注意到,不少消费者自发成立了维权群,据群主对“‘为你付’未到账卡券信息”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3月29日,已有267人遇到此类问题,涉及金额1600多万元。

 

  未按时发放卡券

 

  资料显示,“为你付”系上海近通广告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近通公司”)推出并运营的、通过广告替代支付等形式向用户提供优惠折扣服务兑换券或相应权益的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该公司成立于2015年1月,朱凌东为其法定代表人兼董事长。

 

  具体使用流程为:用户在“为你付”平台充值后,通过账户余额以预付卡价值7折、8折等折扣,购买京东E卡、苏宁电子卡等预付卡。购买成功后,预付卡以卡券形式存在账户卡包内“未激活”一栏中,用户观看30秒视频广告后,可激活转变为预备卡券。卡券激活后,“为你付”平台承诺按规定时间(每周或每日)将预备卡券转为可使用卡券。可使用卡券包含卡号、卡密,可直接消费使用。

 

  家住江苏苏州的消费者谢楠(化名)向法治周末记者介绍,2018年1月,其在使用信用卡消费时,看到了“为你付”有折扣优惠卡券的信息,便成为了“为你付”的忠实用户,在该平台上以8折左右的价格,陆续购买了一组(包含10张)面额2000元的京东E卡、一组(包含10张)面额1000元的京东E卡、两组(包含10张)面额5000元的京东E卡等。

 

  “按照平台规则,这些卡券是一周发放一张,之前每周使用情况都是正常的,3月初,平台出现了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一时间,包括谢楠在内的用户都开始联系客服咨询原因。

 

  不过,客服电话已经难以接通。在21CN聚投诉平台上,记者看到,不少用户反映多次拨打“为你付”电话都未能成功接听;其中,不少用户的涉诉金额都上万元,最高甚至达到35万元。

 

  退券、退款皆被延期

 

  3月12日,“为你付”发布公告称:平台系统因为前期数十倍增长的发券量造成系统障碍,目前还未得以完全修复,发券仍然存在较大的滞后。为了不影响用户权益,平台决定对已售出的线上券(用于线上电商平台的卡券)采取以下两种处理方式:1、替换同等面值线下券(哈根达斯、屈臣氏等在线下门店使用的卡券);2、不愿意等待发券的用户可以联系客服申请退券,本平台将按照现有规则予以退券退款。公司承诺于3月20日之前完成所有平台用户的退券和退款。

 

  谢楠介绍:“平台说是系统障碍原因,但很多用户都猜测是平台资金出了问题。因为线下券涉及的面额都较小,一般都是几十元,不像线上卡券面额都较大,一张都是几百元、几千元,所以平台会提出让替换线下券的方式。不过,自从卡券不能按时发放的问题出来后,线下券也变得不稳定,在线下门店消费时有时候能用、有时候不能用,所以很多用户都倾向于直接申请退券、退款。”

 

  不过,想要联系上客服依然不容易。失联、跑路,成为用户最担心的事情。因此,有用户开始向工商部门反映,也有不少用户赶往近通公司一探究竟。

 

  3月15日,谢楠也从苏州前往上海,到公司后看到,现场已有二十多名用户在讨要说法。最后,朱凌东等在现场的用户和公司签订了一份纸质协议,承诺在3月20日之前完成所有平台用户的补券;如果在该日期仍未收到补券,退款则会在第二个工作日退到平台账户或经核实后退至本人提供的银行账户;违约责任按其退款金额的千分之三/日计算。

 

  不过,谢楠称,截至4月3日,其卡包里剩下的42700元的卡券依然不能使用,也没有完成退券,更别说收到退款。记者了解到,有用户已经退券成功,不过钱款在平台账户里,想申请提现却迟迟未能通过审核。

 

  平台称在多方面调集资金

 

  3月30日,法治周末记者多次拨打拨打“为你付”官方客服电话,未取得联系。4月2日,记者再次尝试在“为你付”微信公众号服务平台留言咨询事情原委及进展,其客服回应称:“目前我们还在抓紧处理系统的问题”。

 

  记者注意到,针对外界质疑其“跑路”的声音,“为你付”曾于3月23日发布声明称:无论近通公司,还是近通董事长均未“失联”;由于咨询客户过多,客服人员无法在第一时间接听所有电话以错过部分微信或电话沟通,但客服人员仍在正常工作。

 

  “为你付”在声明中解释,“为你付”不属于金融业务,其属于“电子商务”业务,近通平台上的支付均通过具有合法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从未实际从事支付业务。

 

  值得一提的是,国家企业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显示,点融网(是一家网络借贷平台,成立于2012年,总部位于上海,曾获得多轮融资,目前是中国互联网金融协会的常务理事单位之一)创始人郭宇航担任近通公司董事。3月26日,郭宇航在其微博上对此事回应称,2016年年初,其参与投资近通公司,和点融网没有关系;其是投资方委派的董事,不参与近通公司的实际经营管理和决策;关于事情进展,其已督促近通公司妥善处置。

 

  郭宇航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表示,由于一直未过问近通公司的财务情况,所以对此并不知情;刚刚了解到,近通公司目前约有10至20万用户,出现业务大幅度增长是在今年1月,所以或许是商业模式带来的变化,但更确切的原因,还在进一步了解。

 

  3月30日,有用户在近通公司的玻璃门上看到,“为你付”再次发布公告称:自2018年3月以来,“为你付”因系统超载导致的电子卡券未按约定时间发放的问题,公司收到了来自平台用户以及上海相关监管部门的投诉以及督查。公司各部门已加紧开展问题处理工作,另外也在多方面调集资金以确保能够在最短时间处理完所有用户问题。同时,公司技术人员仍在加班加点进行系统修复。

 

  专家称构成违约且商业模式存疑

 

  北京雷腾律师事务所主任、互联网法律专家滕立章告诉法治周末记者:“‘为你付’未按约定时间发放电子券的行为已经构成违约,消费者可以依据合同法、消法要求近通公司继续履行合同,主张该公司承担解除合同、返还款项及赔偿损失等违约责任。”

 

  中国电子商务协会调解中心副主任乔聪军认为,“为你付”业务有打擦边球的嫌疑:首先,它不发卡,发放的是京东等电商平台发行的预付卡,规避了相关管理规定;其次,它以看广告解绑电子卡的名义,以折扣吸纳了大量资金,并以特定周期释放资金,达到占用资金的目的。

 

  “通过该公司的业务模式来看,不按约定时间发放电子卡券是合同违约,要承担相应民事责任;此外,如果占用资金金额过大,还可能会有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的嫌疑。”乔聪军指出。

 

  记者注意到,2017年5月,北京市金融工作局网站发布了“严密防范利用预付消费进行非法集资”的风险提示。文章指出,利用预付消费进行非法集资的主要特征包括:通过传单、广告、业务员推广、购卡人员推荐等各种途径公开宣传;不以真实消费为目的,承诺在一定期限内向购卡人返还购卡资金、预付资金并支付一定利息;以购买“预付卡”、“购物卡”或“预付消费”等名义向社会公众吸收资金。

 

  “透过现象看本质,商家以七折、八折的价格出售等值预付卡,在没有合理利润空间的情况下,这种商业逻辑是讲不通的,违背商业的价值规律,资金运转难以长期维系。平台虽然声称是通过具有合法支付牌照的第三方支付机构进行支付,但其实只是通过该机构进行收款;一旦平台将大量资金挪作他用、投资失败或无法及时抽回资金等情况发生,就会面临退还兑现危机。”乔聪军表示。

 

  中国政法大学民商经济法学院教授吴景明也认为,“为你付”未兑现之前的承诺,需承担违约责任;如果总是以各种托词来推脱,屡次拖延时间,则需要注意公司的资金安全问题,有无挪作他用、有无进行转移等。

 

  何以监管“变形”后的预付卡

 

  滕立章认为,消费者预付钱款无法安全保障事件屡屡发生,主要原因包括,一是由于我国在该领域的法律法规尚不健全,造成预付卡的发行、流通、管理均比较混乱;二是监管主体不统一,由于我国在预付式消费市场法律法规力度较弱,其监管主体涉及商务、工商、金融、税务、公安等众多部门,而且对发卡商家的资质、规模等规定和限制较少,监管主体不一致,造成了“众婆婆”难管好一张预付卡的尴尬局面;三是消费者自身防范意识薄弱。

 

 

  记者了解到,2011年5月,中国人民银行、监察部等多部委曾联合下发《关于规范商业预付卡管理的意见》。2012年11月1日起,由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支付机构预付卡业务管理办法》和商务部发布的《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正式实施。

 

  “但是相关规定比较笼统,对于类似‘为你付’这种变形的预付卡形式,是否适用相关规定并不清晰。而且在实践当中,对于预付卡发放的监管并不严格,一些违规发放预付卡的行为仍大量存在,得不到监管和查处。完善监管细则并强化监管力度,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办法。”滕立章认为。

 

  吴景明也谈道,依据《单用途商业预付卡管理办法(试行)》,要求发卡企业应在开展单用途商业预付卡业务之日起30日内办理备案手续并交付备付金。但由于是事后备案,存在大量应备案而未备案企业游离在监管之外。另外,作为部门规章,其执行效果也非常有限。尤其这种变种的通过网络形式的预付卡券,是否要纳入到监管范围还存在争议,还需国家在立法层面进行明确。

 

来源:法治周末

 

 

http://finance.sina.com.cn/chanjing/gsnews/2018-04-04/doc-ifyswxnq2218179.shtml